歷史沿革
東升街道作為雙流區委、區政府所在地,自隋仁壽元年(601年)一直為縣治之所,迄今已有1400餘年。幾經易名,先後稱城會、城廂、城中區、中心鎮、城關鎮。
東升,原來只是舊城邊上一座小橋的名字。此橋因下基腳時正值旭日東升而得名,橋的位置大概在雙流大市場門口與川藏路交匯處,早已蕩然不存。其所在行政村也曾因橋而名東升村。
東升鄉:在解放前後叫雙華鄉,1957年改名中心鄉;1958年成立中心人民公社;1959年劃歸溫江縣管,與永福公社、城關鎮合併為雙流公社;1962年兩縣分置又改為中心公社,因與華陽的中興公社同音,1972年更名為團結公社。1983年全縣實行“政社分置”,團結公社更名東升鄉。原因就是當時政府辦公駐地設在東升村而得名。
宣統三年(1911 年),縣城內外一度稱城廂,設城會。
民國26 年(1937 年) 更名為城廂聯保。
民國29 年(1940 年) 更名中心鎮,置鎮公所。
1957 年更名為城關鎮。
1992年,撤銷原東升鄉、永福鄉、城關鎮,合併建立雙流縣東升鎮。
1996年5月30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調整通江、金花、九江、東升鎮行政區劃。金花鎮所轄高林、金星、龍橋、雙合、迎春、接待寺、雙桂七個村劃歸東升鎮管轄。
2004年,撤銷東升鎮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
2014年10月,天府新區晉升為國家級新區,東升區域屬於四川天府新區規劃範圍內。
行政區劃
街道下轄白鶴、棠湖、紫東閣、五洞橋、城塔、豐樂、三里壩、長興、蘆蒿、清泰、永福、接待寺、龍橋、花園、雙桂、迎春橋、永樂、雙巷、普賢、葛陌、廣都、東明共22個社區。
經濟
工業經濟在整合中穩步發展,街道內形成了以生物製藥、電子電器、綠色食品、機械製造為主導的支柱產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家;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全力推進現代商貿集中區、航空物流園區各項建設,三產發展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城市物流、商貿日漸繁榮,房地產業獨樹一幟,城市經濟不斷繁榮。
社會事業
日供水能力20萬噸的岷江水廠,110KV變電站2座和調峰變電站1座,天然氣管道鋪設272公里使水電氣保障充分。交換機容量10萬門,程控電話直拔180多個國家,完成了IP數據平台建設和東升雙向網改造,信息網路暢通快捷。街道內擁有國家重點中學2所,毗鄰國家、省、市部分高科高教單位,使教育事業欣欣向榮。街道內賓館、酒店、超市林立,棠湖公園及毗鄰的四川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等大型、高檔旅遊、人居、休閒、商務活動中心使服務休閒設施完備。
以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為重點,完成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廣場、公園周邊舊城立面改造,舊城道路“白加黑”、川西民居改造等,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強力開展新城區骨架道路建設和文體中心,網球賽事中心等項目建設,“現代空港園林城市”建設初見規模。城市園林綠地覆蓋面積達476.8公頃,綠地覆蓋率達40.75%。
交通
西南最大空港—雙流國際機場坐落境內,武侯大道、成都市四環路、成雙大道、成樂大件路、機場快速通道、雙溫路、雙崇路、雙華路縱貫其境,成昆鐵路、成雅高速公路依傍而過。街道內社區和村道形成網路,實現四通八達。捷運三號線、捷運十號線、捷運十二號線貫穿。成都市的跨越式發展和城市東南移,增強了對東升鎮的輻射;在東升鎮的周邊,西南航空港開發區、牧馬山開發區和九江、黃水、文星等八個集鎮的發展,構成了雙流北部城鎮群落。東升鎮在城市要素聚集和輻射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東升鎮地處雙流縣城,距成都市區10公里。雙流國際機場座落境內,(四)川(西)藏公路、機場高速路、成(都)樂(山)大件路、成都繞城路、雙(流)溫(江)路、雙(流)崇(州)路、雙(流)華(陽)路橫貫鎮境,成(都)昆(明)鐵路、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傍鎮而過。鎮、村道路網路健全,四通八達。
榮譽
省級園林街道,省級衛生街道,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街道,先後被國家民政部授予“中國鄉鎮之星”、“全國最佳鄉鎮”、"全國小康示範鎮"稱號,有“西南第一鎮”之美譽。 2008年元月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鄉鎮工作委員會評為全國鄉鎮管理先進單位。